关键词
人物库 隋朝
阳休之北齐至隋初 509 — 5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82 【介绍】: 北齐右北平无终人,字子烈
好学能文,时人称“能赋能诗阳休之”。
魏孝庄帝立,累迁太尉记室参军
节闵帝普泰中,与魏收同修国史
后归高欢。
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除中书侍郎,参掌诏命。
给事黄门侍郎幽州大中正
文宣帝天保初,除散骑常侍
孝昭帝皇建初,尝访政术于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为政教之先。
后主天统初,为光禄卿,寻除吏部尚书
选用之人,时称才地俱允
武平初尚书右仆射,领中书监
齐亡,入周,历纳言中大夫太子少保,除和州刺史
隋文帝开皇二年罢任。
撰《幽州人物志》。
全隋文·卷九
休之字子烈右北平无终人,魏前军将军固子,为州主簿
孝昌中,避乱入都。
孝庄时,累迁冠军长史
孝武时,出为骠骑贺拔胜荆州长史
随府转行军右丞、南道军司,从胜奔梁。
天平中,还魏,为齐文襄开府主簿,随府转行台郎中
元象初封新泰县伯
武定中,累迁中军将军幽州大中正侍中
齐受禅,除散骑常侍,别封始平县男
历事文宣废帝孝昭武成、后主,至尚书右仆射封燕郡王
齐亡入周,除开府仪同,历纳言中大夫太子少保
大象末,进位上开府,除和州刺史至隋开皇二年免。
卒于洛阳,年七十四。
有《幽州古今人物志》三十卷、《集》三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薛道衡南北朝末隋初 540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609 【介绍】: 河东汾阴人字玄卿
薛孝通子。
善诗文,文章才华名重当时。
北齐时参与修定《五礼》,待诏文林馆,与卢思道齐名。
,除内史舍人
文帝开皇八年伐陈,与高颎论军事成败、筹略,为高颎所称。
炀帝即位,上《高祖文皇帝颂》,以为致美先朝则有鱼藻之义,忌恨之。
司隶大夫,寻令自尽。
道衡未能引诀,乃缢杀之。
有集已佚,后人辑存《薛司隶集》一卷。
全隋文·卷十九
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魏常山太守孝通子。
,为彭城王浟司州兵曹从事,授奉朝请
武成作相,召为记室,及即位,迁太尉主簿
武平初,除尚书左外兵郎,待诏文林馆
直中书省,拜中书侍郎,参太子侍读
入周,为御史二命士。
后还乡,自州主簿入为司禄上士
大象末,摄陵州刺史
大定中,授仪同,摄邛州刺史
隋初,坐事除名。
寻除内史舍人,迁吏部侍郎
复坐事除名,配防岭外。
徵还,直内史省,授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进位上开府
仁寿中,出检校襄州总管
炀帝即位,转潘州刺史,入拜司隶大夫
赐死,年七十。
有《集》三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素隋 ? — 6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6 【介绍】: 弘农华阴人字处道
少好学有大志
初仕北周,平北齐有功,累官车骑大将军,加上开府
杨坚定天下。
率水军伐陈,镇压荆州江南叛隋势力,以功高封越国公,与高颎共掌朝政。
多权略智诈,亲戚故吏布列清显。
朝臣有违忤者,皆阴中除之。
晋王杨广与之深相结交。
参与广夺宗阴谋,谗废太子勇、蜀王秀
文帝病笃,矫诏执柳述,杀勇。
炀帝立,以平杨谅叛功,拜太子太师封楚国公
外示殊礼,内实猜忌。
卒谥景武
全隋文·卷二十五
字处道弘农华阴人齐尚书令愔族孙。
,为宇文护中外记室,转礼曹,加大都督,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清河县
司城大夫,加上开府改封成安县公
宣帝即位袭父敷爵临贞县公
大象中,为汴州刺史,拜大将军,迁徐州总管,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
隋受禅,加上柱国,拜御史大夫,免。
寻拜信州总管,迁荆州总管进封郧国公改封越国公
寻拜纳言,转内史,进尚书右仆射
仁寿初,迁左仆射
炀帝即位,迁尚书令,拜太子太师
大业二年,拜司徒改封楚公
卒,赠光禄大夫太尉谥曰景武
有《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隋炀帝隋 569 — 61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广 世祖 炀帝 604年—618年
大业 605年—618年三月 《隋书》、《北史》等只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只记载到十二年。赵翼则考证李渊虽然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9—618 【介绍】: 即杨广
隋朝皇帝。
一名英小字阿摐
文帝次子。
开皇二年封晋王九年统军灭陈,历任并州扬州总管,镇守一方。
开皇二十年勾结杨素谗陷兄杨勇,夺得太子位。
仁寿四年乘父病重杀之自立。
即位后,好大喜功,屡兴兵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造西苑,置离宫,开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水系;修长城,辟驰道,种种工程所役人民以百万计,致生产严重破坏,饥馑不绝,民怨沸腾,群雄蜂起。
后南巡江都,沉溺酒色,为宇文化及所杀。
在位十四年。
全隋文·卷四
讳广一名英,小字阿《广婪》,文帝第二子。
周末封雁门郡公
开皇元年封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
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淮南道行台,徵拜雍州内史,进太尉
复拜并州总管,徙扬州总管,镇江都
二十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仁寿四年七月即位
明年改元大业
在位十四年。
宇文化及等所弑,谥曰炀皇帝
有《集》五十五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安邑人俗姓杨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
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
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难人杀。
”晚住蒲州栖岩寺
全隋文·卷三十五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住蒲州栖岩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弘农杨氏。
汉大尉震后也。
徙居河东安邑之鸣条。
隋开皇十一年
甫冠。
遂东投闻喜依真莹法师剃落。
寻具戒。
遣学涅槃项之往岘头山诵习法华。
因念曰。
经不云乎。
所闻宁少。
所解须多。
欲通其要。
必俟博游。
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采涉成实论二年。
记以为吾论其兴矣。
子能有始终者。
吾诲其敢怠乎。
未几。
而记迁化。
于是周流齐土。
遍阅装寂安艺之门而道滋进。
仍依沧冀魏念二师。
习毗昙论依道尚于清河洪该于汲郡
练治成实论。
讫四载。
尝与该公定义谓论有云。
唯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岂非以一行苦为苦受。
而三差者。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也。
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
善因而体。
即苦受亦可善业感恶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此中句意覆却例决终是一妨。
该茫然。
开皇九年
自卫适邺。
学摄论于林法师
又禀四分于洪律师志念法楞二师。
赴隋。
汉王召乃与俱读婆沙论。
三载颇穷其指。
尝难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念公含笑直视而已。
仁寿二年
楞法师十地等论。
于时如智景之大论十力摄大乘。
两达之涅槃。
舜龛之律部。
皆萃并晋而扣击同异。
有可观者。
故时人谚曰。
大头难人杀。
文帝晋阳乱。
遁归乡里。
阐阿毗昙心地持等。
五六过。
叹曰。
言说之妄。
终无益于生死。
遂依真慧禅师于麻谷思择观理。
深入缘起。
以其宿习所致极赞美之。
后约成实安般法尤有发明。
徐俾神素法师集诸部之言安般法者。
以利后来。
武德元年
或请开十地论。
笑曰。
昼讲夜禅吾志决矣。
即为开之。
凡三十馀遍。
且遣门人二十辈。
分化于外。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
寿五十五。
桑泉樊绰友善。
绰既亡。
其二女。
忽梦乘空至曰。
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今来迎师耳。
卧病亦尝见绰在其旁云。
绰尝为沙门
周废教遽内室。
至是瞑。
众闻乐音香气满空中者。
释道杰
姓杨
其先弘农
太尉震之后也。
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
天怀颖发廓然物表。
年才小学便就外傅。
教以书计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父母留恋抑夺不许。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肇。
垂翼东飞。
闻喜横水窟。
莹法师
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
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
自惟曰。
经不云乎。
宁愿少闻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才涉二年功高四载。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
吾论其兴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当诲而不倦。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奘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多识前令。
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
俱听成实。
始末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拔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
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
此中多句。
终是一妨。
远取伏意。
覆却例决。
该于时茫然曰。
此中须解听。
后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休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
略知户牖。
意在小论。
将事东行。
属随汉王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含笑直视竟不通之。
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
然以先功小学
意为弘显大乘。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摄乘。
两达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
凡经六载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难人杀。
然其例并虽少。
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
文帝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心路苍范。
至于起慧非定不发。
遂停讲往麻谷。
真慧禅师学坐。
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实安般处。
两夕专想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安般观。
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讲扬法化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事须商度。
今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长弘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数盈二十。
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
择交选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辞不获免。
若浮云焉。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常参法宇。
以国士遇之。
绰已前亡。
二女同梦。
其父乘虚而至。
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师将逝故来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患停讲。
乃至寿终。
常见樊绰在傍。
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
故其去处虽远。
不负弘导之功焉。
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姓杨
其先弘农太尉震之后也。
河东安邑之鸣条。
天怀颖发。
廓然物表。
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
投真营法师
鉴其高拔。
即为剃落受具。
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
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
经月便度。
深自惟曰。
经云。
宁愿少闻。
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
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
清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装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
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尚。
汲郡洪该所。
听成实始末。
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唯一苦受。
而有三差。
此文。
非谓以一行苦。
名为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若使果。
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
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
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
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该于时茫然。
后乃曰。
此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
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林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
听四分。
东行。
汉王召。
沧州志念
河间法楞。
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
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
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
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
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
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
含笑直视。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
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
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
观略同异凡经六载。
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
难人杀。
文帝崩。
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
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
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
心路苍茫。
至于起慧。
非定。
不发。
遂停讲。
往麻谷依真慧禅师
学坐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谓法师等。
一从名教。
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
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寔安般处。
两夕专想。
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
安般观。
境界极明。
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
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
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
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
淋落泉中诸学坐。
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
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己法。
讲扬法化。
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
须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遂即弘敷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
数盈二千。
择交迁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
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基隋末唐初 ?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7 【介绍】: 隋唐时僧。
东平人俗姓吕
博学能讲。
隋时尚书令杨素重其名,请于东都讲扬心论,倾动一方。
后召入慧日道场,及登法座,众又推为玄宰。
入唐,居益州福感寺。
卒年六十余。
有《杂心玄章》、《大乘章抄》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吕
河南东平人
年甫十四。
负帙游彭城诸师间。
讨论奥旨。
太尉尚书今扬素见而顾。
谓诸公曰。
基法师佛法之寄也。
即请于东都阐扬心论。
大业初
著玄章并钞八卷。
行世。
五年诏。
住慧日道场每义集御驾临幸。
公卿大夫。
咸在。
诸德推升座不敢或先。
及中原𡨥荡。
又鼓锡巴蜀。
敦阅大乘。
遂约摄论著章钞八卷。
海寓传袭。
国朝贞观初
将修疏。
十年二月终于都城之福感寺。
寿六十馀。
时蜀有慧景宝暹皆宗摄论。
释道基
俗姓吕氏
河南东平人也。
素挺生知誉标岐嶷。
年甫十四。
负帙游于彭城
博听众师随闻成德。
讨论奥旨则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则思超文外。
故徐许腾其明略。
河海重其义方。
致使侪等高推前修仰止。
太尉尚书令杨素
负材经国任总权衡。
尝奉清猷躬申礼敬。
叙言命理噎叹而旋。
顾诸宰伯曰。
基法师佛法之后寄也。
自见名僧罕俦其匹。
即请于东都讲扬心论。
既夙承风驾体预当衢。
游刃众部玄机秀举。
遂能谈写河倾响对雷动。
于时大业初岁。
隋运会昌
义学高于风云。
搢绅峙于山岳。
皆拥经讲肆问道知归。
踵武相趋遐迩鳞萃。
乃缵杂心玄章并抄八卷。
大小两帙由来共传。
成得诸门自昔相导。
皆经纬部裂词飞戾天。
控叙抑扬范超前古。
自尔四海标领盛结慧日道场。
皆望气相师指途知返。
荣冠望表韵逸寰中。
大业五年敕召来止。
遂即对扬玄论允塞天心。
隋后解统玄儒将观释府。
总集义学躬临论场。
銮驾徐移。
鸣笳满于驰道。
御筵暂止。
驻跸清于教门。
自大法东流。
斯席为壮观也。
时仗辩之徒。
俱开令誉。
及将登法座各擅英雄。
而解有所归。
并揖而为玄宰。
既居众望经纶乃心。
便创举宏纲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
咸异向而共嗟焉。
有隋坠历寇荡中原。
求礼四夷宣尼有旨。
乃鼓锡南郑张教西岷。
于是巴蜀奔飞望烟来萃。
莫不廓清游雾。
邪正分焉。
敦阅大乘弘扬摄论。
釐改先辙缉缵亡遗。
道迈往初名高宇内
以听徒难袭承业易迷。
乃又缀大乘章抄八卷。
并词致清远风教伦通故览卷履轼若登龙门焉。
信鸿渐之有日矣。
故贞观帝里。
宇内知名之僧。
传写流辉实为符契。
但以世接无常生涯有寄。
将修论疏。
溘尔而终。
贞观十一年二月
卒于益部福成寺。
春秋六十有馀矣。
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
并明摄论誉腾京国。
景清慧独举诠畅玄津。
文疏抽引亟发英采。
暹神志包总高岸伦俦。
谈论倚伏态出新异。
数术方艺无学不长。
自预比肩莫有沦溺。
末年耽滞偏駮遂掩徽猷。
故不为时匠之所班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密隋末唐初 582 — 61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密 永平 617年二月—618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618 【介绍】: 京兆长安人,其先世为辽东襄平人字玄邃一字法主
趣解雄远,多策略。
初为隋炀帝宿卫,谢病去,感励读书。
杨玄感起兵,为之谋,以不能用其策而败。
又与翟让据洛口,称魏公江淮以北,远近响应,复杀
旋为王世充所败。
归唐,拜光禄卿
以失望复叛,为盛彦师所斩。
时年三十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2—618 字玄邃一字法主
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其先居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家,遂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初以父荫为左亲卫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
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隋,以为谋主。
后兵败依翟让号蒲山公
旋为众推立为主,建号魏公
唐武德元年(618)归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
以赏薄怨恨。
会奉命出使,疑惧谋叛,为熊州副将盛彦师所杀。
生平见《隋书》及新、旧《唐书》本传、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全唐诗》存诗1首,作于隋代
字元邃
一字法主
其先辽东襄平人
父宽。
上柱国
封蒲山郡公
遂家长安
大业九年
杨元感举兵黎阳
为谋主。
元感败。
以策干东郡翟让
令别统所部。
号蒲山公
十三年二月
为主。
建号魏公
改元永平
越王侗称帝。
遣使授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
武德元年
王世充所败。
归唐。
光禄卿
封邢国公
以赏薄怨望。
高祖使领本兵经略东都。
行至桃林
复徵之。
大惧谋叛。
熊州副将盛彦师斩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